语⽂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门重点教学科⽬,其教学的内容是语⾔⽂化,其运⾏的形式也是语⾔⽂化。教学论⽂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些经验或研究进⾏了总结,并综合运⽤综合理论知识进⾏分析和讨论。⼀般情况下,教学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这是由于教学及研究的课题不同,研究过程和⽅法的不同,逻辑推理及其研究成果的不同,各种教学论⽂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
语⽂教学论⽂范⽂1
【论⽂关键词】⾼中语⽂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探究教学
【论⽂摘要】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符合当今教育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教学理念、适⽤于新课改的现代教学理论之⼀。本⽂主要简要地介绍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及其重要性,如何在⾼中语⽂教学中运⽤该理论,以及在运⽤该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教育教学改⾰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种已经发展的⽐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独⽴思考,并引导学⽣并⽤五官、全⾝⼼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标,从⽽促进学⽣知识的掌握和⼈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的辩证关系。
⼆、如何在⾼中语⽂教学中运⽤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的⽣疑、质疑和解疑能⼒,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促进学⽣的发展。⽽作为⼀门⼈⽂学科,语⽂本应引导教育学⽣求真、⽣智和向善,促进学⽣⼈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功能能够得到最⼤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中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点:
2.1利⽤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
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氛,为学⽣营造⼀个情境交融的⼼理氛围,培养学⽣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能够⾃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分析问题的能⼒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中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通过⽰范授学⽣以法,使学⽣获得体验
学⽣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善疑这⼀⽬的,教师⾸先要做的就是⽰范。教师的⽰范要从正确的⽴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获得切⾝体验。在⾼中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的全⾝活动,促进学⽣的⼼灵体验,如⿎励学⽣动眼看、动⼝议、动笔写、动⽿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在全⾝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注意激发引导学⽣,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
学⽣的⽣疑、质疑和善疑的能⼒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中语⽂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提出问题,激发学⽣的⽣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的思维,从⽽扩展学⽣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地进⾏思索。这⼀培养过程是⼀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在教学⼼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展⽰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以此为中⼼去进⾏探索——观察,从⽽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切可以利⽤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
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的教学活动,从⽽保证教学⽬标的顺利实现。 三、教学中运⽤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中语⽂教学中运⽤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种探索实践,也是⼀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教学更新,对当前的⾼中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但教师在教学中运⽤该理论需要注意⼀下⼏个⽅⾯: 3.1注意探究的⽅法、内容和⽅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法、内容和⽅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法的科学性,内容⼀定要重点突出,⽅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法,但并⾮所有的都适合语⽂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标,充分利⽤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呈现,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提⾼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定法,因此在⾼中语⽂教学中运⽤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中语⽂教学中的重要作⽤。 参考⽂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 [2]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导论[M].
[3]李兴莲.运⽤诱思探究教学法,培养学⽣创新能⼒[J].
[4]《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谈诱思探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
语⽂教学论⽂范⽂2
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明确提出,“教材改⾰应有利于引导学⽣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和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动,有利于学⽣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童⽣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通过⾃⼰的经验来学习,使学⽣从⾃⼰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产⽣问题,学⽣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学能⼒。
⼈教版⼩学语⽂教科书在引导学⽣学习⽅⾯,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教版语⽂教科书,选⼊了⼤量的新课⽂,可谓有⾎有⾁,⽐成⼈化、教条式的⽂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然、社会、⼈⽣的内容。选⽂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个中国孩⼦的呼声》等;有反映⼈与⾃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性本⾝的《中彩那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然风光的《桂林⼭⽔》《记⾦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度辐射。另外选⼊8篇⾃读课⽂,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科教学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的⼼灵。⼼灵是伴随⼀个⼈成长发展进步的,⼼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泛性,给学⽣提供了⼴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的营养。学⽣通过阅读,通过⾃⼰⽣活经验的介⼊,可以获得精神的⼒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来看,共选⼊了6⾸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1⾸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记叙⽂等多种体裁。语⽂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式最终实现学⽣⾃⾝的语⾔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的语⾔风格,找到适合⾃⼰的表达⽅式。
只有阅读⼤量的丰富的语⾔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形式中感受语⾔,才有可能建构⾃⼰的语⾔,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
有不同的表达⽅式。
本册的选⽂从⽆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提供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宽带⽹、展⽰台及综合性学习等⽅⾯也促使学⽣课外去⼴泛阅读,促使学⽣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语⾔材料。 ⼆、营造⾃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放松⾝⼼,⼜能把注意⼒集中在具体的学习⽬标上,通过有⽬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式来实现的。 1、学⽣与⽂本对话
学⽣阅读课⽂,通过想象⽂中的描写建⽴⽣活影像,通过关照⽂中⼈物的⼼灵来净化⾃⼰的⼼灵。“我仿佛看见了‘⾬后春笋’的画⾯。”(《21、乡下⼈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想象作者描写的画⾯,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然段和前⾯三个⾃然段的联系是……。”(《13、夜莺的歌声》)通过对⽂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章的内容,体会⼩英雄当时的⼼情,达到和⼈物⼼灵沟通的境界。 2、学⽣与⽂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章是和读者交流,学⽣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3、记⾦华的双龙洞》)“课⽂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6、万年牢》)提⽰语引导着学⽣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致,通过⽂字读明⽩作者的想法。 3、学⽣与学习伙伴对话
⼈教版教科书,在“语⽂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个是⼩林,⼀个是⼩东。其实,学⽣完全可以把其中⼀个想象成⾃⼰,另⼀个就是⾃⼰现实⽣活中的学习伙伴。学⽣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学习情境,也能激发⾃⼰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花,从⽽点燃学习语⽂的热情。 在“语⽂园地⼀”由这样的对话:
⼩林:我发现作者⽤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静、清、绿’的特点。 ⼩东:⽤相同的句式描写⼀个事物,在这组课⽂⾥还有⼀些呢!…… ⼩林:我觉得这样写……
学⽣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法,更可以有⾃⼰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学习⽅法。 4、学⽣与⾃⼰的⼼灵对话。
⼈同此⼼,⼼同此理,别⼈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这样的阅读提⽰语,给学⽣⼀个具体的环境,给学⽣⼀个⼼灵的启⽰,让学⽣去问问⾃⼰。“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呢?”(《5、中彩那天》)就是呀,如果是我,能体会到“富有”吗?“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美丽的风景”(《21、乡下⼈家》)真的到了那个地⽅,我能注意到这样的风景吗?我能感受到这种风景的独特吗?
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为学⽣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达到和周围⼈和⾃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的⽅式进⾏学习,进⽽掌握语⽂学习的规律。 三、促进学习⽅式的改变
教科书的呈现⽅式对教师的教学⽅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式,决定学⽣的学习⽅式。学习语⽂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篇⽂章的阅读就达到语⽂学习的⽬的。语⽂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学习也有⼀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式就是让学⽣从内⼼触摸到语⽂,在实际的语⽂学习中能习得⽅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教版教科书有着⾃⼰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的学。从学⽣学习的⾓度⽽⾔,学⽣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交流的语⾔。⼈教版教科书在这⼀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定……”,从学⽣的⾓度进⾏设计,给学⽣更多关注,给学⽣更多的学习指引。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是新课程倡导的⼀种学习⽅式,表现在语⽂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中“泡泡语”,有的导⼊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标,有的提⽰学习⽅式,能引导学⽣⾃⼰阅读。教科书努⼒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字背后,不是指⼿画脚的说教,⽽是和风细⾬的点拨。
“让我们阅读本组课⽂,留⼼⼈物外貌动作等⽅⾯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第七组“导语”)提⽰了学习⽅式──阅读和交流;提⽰了学习重点──注意外貌动作描写;提⽰了学习⽬标──获得启⽰。“江南的⼭⽔、溶洞真实奇妙⽆⽐,引⼈⼊胜。北国的天⼭⼜是⼀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想想⽂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
趣,还可以把⾃⼰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七⽉的天⼭》“链接语”)从上⼀篇⽂章的阅读引向本⽂的阅读,提⽰了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
每⼀课后的练习⽂本更是引导学⽣学习的重要形式。“我们读读下⾯的句⼦,体会体会带点的词语,再写下来。”“课⽂中有些句⼦含着⼀定的意思,如,⼤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让我们找出类似的句⼦,读⼀读,体会体会。”这样的课后练习,引导学⽣体会“词语”“句⼦”在⽂章中的作⽤。通过体会词句加深对⽂章内容的理解,感受⽤词⽤句的准确,领会表达⽅法,进⽽学习表达。
“根据我的经验,平时多动笔对提⾼习作⽔平很有好处。”是“我的发现”中的内容,其中还有留⼼观察,多读课外书等……学⽣可以通过⾃⼰的理解,发现更多的学习⽅式。教材编者把学习的重点导向对语⾔形式的揣摩,学⽣学习语⽂就不会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上。
教科书通过⾃⼰的表述⽅式,指引学⽣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式就是⾃主、合作、探究。以⾃读课⽂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对⽂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积累语⾔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学习的⽬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会不断的产⽣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语⽂学习包含的两条线,或者说⼀种学习的两个⽅⾯,教科书都已经考虑到了。
学⽣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语⽂教学论⽂范⽂3
刍议⼩学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
【摘要】在应⽤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教学时,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提供⼴阔的发展空间,避免过分应⽤多媒体,对⼩学⽣造成困扰。 【关键词】⼩学语⽂教学 多媒体 新课程 ⼩学⽣
多媒体作为⼀种新兴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师⽣的重视。⼩学语⽂教学应⽤多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丰富⼩学⽣的⽂学视野,强化⼩学⽣的语⽂素养,还可以开阔⼩学⽣的思维⽅式,形成创新意识。但是,⼀堂⾼效的多媒体语⽂课,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标,要有清晰的教学流程,还要有多种启发策略,推动⼩学⽣的听、说、读、写能⼒全⾯发展。 ⼀、利⽤多媒体引⼊新课,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充满童趣和吸引⼒的新课引⼊⽅式,对于⼩学⽣学习语⽂知识具有⾄关重要的作⽤。⽐如,讲⼩学语⽂《观潮》,我先与⼩学⽣进⾏互动: 同学们,你们都谁去过海边? 都谁看到过海⽔涨潮? 请看过海⽔涨潮的同学说说那么⼀种什么样的景象? 在听取了部分⼩学⽣的回答以后,我继续说: 没去过海边,没看过海⽔涨潮的⼩学⽣也没有关系,今天⽼师就带领⼤家共同欣赏钱塘江⼤潮波澜壮阔的⽓势,此时利⽤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
⼩学⽣在观看视频时,不时发⽣惊叹声,由此可见钱塘江⼤潮不愧为“天下奇观”。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告诉⼩学⽣刚才多媒体视频中的潮⽔景象,在课⽂中也有介绍,请⼩学⽣找出来。在⼩学⽣朗读了课⽂以后,我让⼩学⽣找出⾃⼰喜欢的语句,并于⼤家分享。这时有的⼩学⽣说“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来; 那声⾳如同⼭崩地裂,好像⼤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还有的⼩学⽣说“午后⼀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构建多媒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的学习习惯
不同的教学情境具有不同的作⽤,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应⽤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境,⼀⽅⾯,让⼩学⽣在具体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培养语⽂素养。另⼀⽅⾯,也拓宽⼩学⽣的视野,培养⼩学⽣爱学习的好习惯。⽐如,讲⼩学语⽂《美丽的⼩兴安岭》,课⽂形象⽣动地向学⽣展⽰了⼀处⼈间仙境,便于⼩学⽣感受中华⽂化的悠久灿烂。我出⽰课件,展⽰⼩兴安岭的四季美景,创设⼀种让⼩学⽣对美的追求和知识的渴望的情境,展开对课⽂的学习,增强学⽣对课⽂的兴趣。接下来,我带领⼩学⽣逐段的学习课⽂,并引导⼩学⽣交流学习感受,通过⼩组学习的⽅式,提⾼⼩学⽣的学习效率。为了锻炼⼩学⽣的⼝语能⼒,我还要求⼩学⽣⽤⾃⼰的语⾔赞美⼀下⾝边的公园或者学校。通过学习课⽂,要让⼩学⽣知道学习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要肩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突出语⽂知识的重难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语⽂教师应该秉承“以⼈⽂本”的教育理念,应⽤多媒体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内容,有效突出语⽂教学重难点,使⼩学⽣在练习时也可以兴趣盎然。⽐如,讲⼩学语⽂《忆江南》,我在讲解完课⽂以后,设计了多种课堂练习题型,以巩固⼩学⽣对课⽂的掌握,提升⼩学⽣的语⽂综合能⼒。我⾸先在多媒体课件中进⾏填空训练,如《忆江南》是唐代⼤诗⼈( ) 所写的词; “风景旧曾谙”⼀句中,“旧”指( ) ,因为诗⼈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的意思是( ) ; “谙”的意思是( ) ; “能不忆江南?”是( ) 问句。然后,利⽤多媒体进⾏选择训练,如请选出哪⾸诗是⽩居易的? A.《赋得古原草离别》 B.《登鹳雀楼》C.《静夜思》; 从哪⼀句能看出诗⼈来过江南? A. ⽇出江花红胜⽕ B. 风景旧曾谙 C. 江南好。这样的练习⽅式使⼩学⽣感到轻松,改变了传统⽂字练习题的枯燥乏味。
四、借助多媒体向课外延伸,使语⽂课真正活起来
⼩学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善于借助多媒体向课外延伸,为⼩学⽣带来更加丰富的语⽂学习体验,使语⽂课堂真正“活”起来,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沟通,全⾯提⾼⼩学语⽂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以其巨⼤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得到⼩学⽣的青睐。⽐如,讲⼩学语⽂《北京的春节》,⼩学⽣知道⽼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较丰富,北京⼈在腊⼋这⼀天要熬腊⼋粥,还要泡腊⼋蒜。过年时,家家吃饺⼦。孩⼦们要买杂拌⼉,买爆⽵,买各种玩意⼉,特别是男孩⼦们。除⼣都要守岁,没有什么⼈睡觉。
男⼈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们在家待客,等等。我利⽤多媒体给⼩学⽣播放了⽼北京⼈过春节的视频,从视觉和听觉上促进⼩学⽣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在教学完成后,我让⼩学⽣积极思考: 我们家乡的春节与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我们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通过这样的教学⽅式,发散了⼩学⽣的思维,使⼩学⽣学会了对⽐分析,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的创新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