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为什么能让生活更美好

2021-02-08 来源:知库网
城市为什么能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从设计理念来看,该口号更多关注什么样的城市及其发展模式、生活方式让生活更加便利,但缺少从经济实质上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概念本身做出回应,下面从社会分工、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等方面做点探讨。

首先了解下城市的产生:城市是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是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社会演进形态上,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中分离等三阶段直接促进的城市的迅速发展壮大。也就是说,社会分工细化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也是城市之所以能够让生活便利、幸福感提高的原因。在大城市里,居民通过人力、资本等相互交换,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前提下产生了市政服务的规模效应:如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这也是为什么大城市住习惯的人迁往中小城市后感到生活不便的原因:由于中小城市人口密度较低,无法支撑起上水平的公共服务和高质量的商贸设施--尽管人们对大城市病颇多诟病,但坦率的讲,将那些成天讴歌乡村田园生活无比幸福的文人强制搬离城市后他们也就噤声了。除了规模效应带来的商贸服务便利外,现代的城市超越了传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定位,更贴切点讲,叫做都市。都市将附着在传统城市上的军事政治功用剥离,突出“市”(也就是交换交易场所)的定位:在“市”里居民通过出售个人专长获取劳动报酬,而城市越大,交换的层次和范围将越广,更有利于人力资本成长与增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体制外白领阶层只有在京沪穗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才能大规模批量诞生。 中国处于向城市化快速转型的过程中,但目前中央将中小城镇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战场,在我看来有待商榷:这种提法固然考虑到大城市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等因素,但并非城市人口过多就一定带来就业岗位紧张:城市能够内生的创造就业岗位。20万人以下中小城镇无法提供进一步细分的社会化服务,也难以培育上规模、有竞争力的产业。与其发展中小城镇,不如将国内三大都市圈(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建设起来,想想首尔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加利福尼亚城市带等大规模集群。至于人们关注区域不均衡、城市二元失衡的问题,我只能说,由于乡村地理特点、产业规模的局限,想让广大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缩小,从发达国家实践来看也没有更好办法。要让广大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就只能通过发展大城市带,将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在此基础上发挥规模效应带动农业。至于人们所担心的大城市病和去城市化等问题,也能够在居住工作区域分开和公共交通系统完善基础上得以解决。 谈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要说说让蜗居的人们倍感头疼--也是大城市独有的问题:房价。公允来看,高房价不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从莫斯科到西贡、从伊斯兰堡到孟买,这些城市房价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收入比都更为夸张,而网上风传的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较低,往往是计算口径上忽视了其1%-3%物业税的因素:以2%计,将物业税折现到房屋现值,从财务角度上这些房产实际价格将翻番。看来,高房价是大城市美好生活的对价。在享受美好生活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在城市买房。 回到国内人口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我们可以得到清晰的结论:在未来10年国内房产将普涨,其中以一线城市为最,而从30年周期来看,中小城市房价将长线走跌,只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大城市的房价将长期维持在一个普通人望而却步的数字:即使在房产泡沫破裂10余年后的东京,首次置业的平均年龄也是35岁--在此之前都为积累首付而租住。

写到最后发现离题了,成了所谓为高房价辩护帖,不过大家还是从学理和经济学原理上展开讨论,关于房价应然与实然的问题另开专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