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众和网络:三种文学
作者:张颐武
来源:《市场周刊》2009年第03期
当下的文学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新的形态,这种形态从新世纪开始时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完全成形。这里的关键是文学形成了一种新的“分化”和“分化”后的一种“平行发展”的形态。这里我所指明的是“大众”和“小众”的文学的分化和平行发展。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常常会看到人们所强烈关心的是大众文化对于“纯文学”的挤压,人们对于文学的未来表现了巨大的忧虑。近期关于中国文学是“垃圾”或者“已死”的言辞激烈的争论其实正好反映了这种焦虑的极端化的表现。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情况反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种“大众”和“小众”文学在分化之后平行发展的状态反而开始出现。这两种文学各有各的读者,各有各的趣味。两者几乎并不构成过去的竞争的关系。它们都已经获得了自己的文学空间。
所谓“大众”文学是指拥有众多读者的“青春文学”和诸如玄幻、穿越、职场等类型文学。由于青少年具有的巨大的文化消费的能力和他们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往往有强烈的迷恋,变成忠实的“粉丝”。青少年所喜爱的“青春文学”往往具有巨大的销售量和广泛的影响力,形成社会的热点。如郭敬明小说所受到的持续的欢迎显然就是这种“大众”读者中青少年占据很大读者份额的例子。而其他类型化的文学写作也有了自己相当稳定的爱好者。这种“大众”文学占据了小说出版的主要部分,构成了一般读者文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其实这一部分的文学过去就已经存在,但它们曾经是隐在我们一般认为的文学的后面的不引人注目,或者多少有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部分。而在今天它在大众的文学市场中的地位已经稳固,这一部分的作家也已经成功地开拓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市场。如海岩这样一个持续写作二十多年的作家一直在这一市场中具有稳定的影响力。
而所谓“小众”文学,其实是八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当作文学主体部分的那部分文学创作。现在它主要以“纯文学”的形态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个文化水准的提升,这部分文学一方面受到社会的相当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开始在迅速扩展的追求优雅文化的中等收入者中的“小众”中拥有自己的市场。它其实也早已走出了过去的困境和低迷状态,而具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其实这一部分的“小众”的市场已经完全可以支撑一部分创作和出版的运作了。但在这样一个‘小众’市场中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也不超过十人。这大约十个人左右的作家是在这一市场中稳定地居于一线的作家,他们固定在一年半到两年左右时间推出一部长篇小说,以适应市场的节奏。而这个“小众”市场中的其他许多作家则难以获得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写作的新的商业模式也开始日趋成熟,现在网络文学也不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的自发的行为了,它业已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出版业,一种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巨大的现实方向。当年在网络文学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期望网络文学发展出一种新的文学,一种通过链接和许多人参与的新的文学。但其实这种新的文学并未如期待的一样有长足的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网络这种大众化的文化媒介当然也给精英式的文学实验留下了空间,但其实网络文学的主流并不是这样的形态。网络所具有的公众参与的特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大众的媒介。随着网民数字的不断的爆炸性的增长,网络文学的空间的扩大也极为迅速,特别是青少年的读者几乎从开始自己的阅读时起就依赖网络生存。网络当然也是他们阅读的一种主要的来源。像盛大文学这样的网络文学出版的供应商也应运而生,成为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的推手和支撑力量。而年轻的白领和青少年读者的新的阅读习惯的生成则是它的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实也为传统的纸面出版的文学提供了资源。一方面,网络文学的许多成功的作品被纸面出版业吸纳而变成了纸面出版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其实起到了沟通传统出版业现实的已经分化为“大众”和“小众”文学的作用,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如过去我们所习惯的“纯文学”的产能相对过剩,一些传统作家的作品出版后难有反响,也有的甚至难以出版,但也可以在网络上一显身手,而一些流行作家也尝试通过网络连载小说创造新的阅读模式等,这些都是新的积极的尝试。因此,网络文学今天的发展已经使得它和十多年前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版时大不相同了。网络文学和传统的纸面出版“双峰并峙”的状态已经形成。网络文学一方面是文学的新的潮流和走向的最集中的展示空间,另一方面是文学的各种形态包容汇集的空间。当然,网络文学如何像传统纸面文学那样有相当便捷的盈利和运作的模式,同时如何更加有力地吸引成熟的读者仍然是它面临的挑战。但网络文学的未来显然是乐观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