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9: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15:25
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到条件极为艰苦的边远山区,云南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学点条件艰苦,但羊拉乡的条件尤其艰苦。光秃秃的山上几乎没有植被,山石风化极为严重,沙石滚落的沟壑就成了人们行走的道路,很多地方的坡度达到七八十度,甚至接近九十度。在这些地方行走,除随时得注意脚下滑动的沙石外,还要谨防失足跌进望不到底的悬崖。可是,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1975年从丽江师范学校毕业的桑培,怀着青年人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故乡羊拉乡。那年,他才刚刚20岁。
桑培先后到过6所学校任教,其中5个是一师一校的教学点。1993年,他在茂顶村完小工作。完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可桑培却没有这样想,他对从小学开始就和他同学的此里老师说:“年轻时吃点苦没有什么,退休后就可以回家安度晚年了。”
1994年,格亚丁教学点需要教师,当时在村委会当支书的次仁农布“相中”了桑培,要桑培到格亚丁去任教。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已经在完小工作的桑培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下来。他说,只要是教书,到哪里都行。
格亚丁是一个31户人家的村庄。桑培刚到格亚丁时,有村民怀疑桑培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呆上一段时间就会走,可桑培来了之后,就像脚下生了根一样,一呆就是15年。当年要他到格亚丁教书的老支书早已退休在家,可桑培还在村里任教。
桑培家所在的叶里贡村也有一个教学点,那他为什么不要求调回家门口教书呢,这样也可以照顾家里?桑培的儿子取品说,家里人希望父亲能离家近点工作,但父亲不同意,说是家里那么多事,在家门口工作,就不能不管家里,这样就会影响教学工作。桑培还说:“我拿着国家给的工资,就要做好国家让我做的工作。”因此,桑培一直坚守在格亚丁。从学校到他家,有两座大山,还隔着一条深沟,走得快的青壮年也得走上3个小时。桑培上了年纪以后,周末就基本不回家了,因为他担心自己赶不回来,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
桑培还承担起了教师以外的职责。格亚丁村分上片和下片,下片的孩子离家近些,中午放学后可以跑回家吃饭,但上片的孩子往往回不去。于是,就有孩子和他搭伙一起吃午饭。他教过的42个孩子中,先后有26个孩子和他搭伙。孩子们背一点粮食来,中午就由桑培做饭给他们吃。每天下午放学后,桑培就要求孩子们赶快回家,尤其是下雨路滑和天黑得早的日子,他都会从教室后窗探出半个身子,往上看着回家的孩子们。看到孩子们在玩耍,他就会大声地催促:“快点走!小心脚底下。”格亚丁村的上片,有两个地方特别危险,坡度几乎达到九十度,桑培每天都要看着孩子们过了那两个地方才放心。有的孩子调皮,爱抄近道走,桑培就会严厉地制止。15年间,桑培的学生没有出过一起安全事故。
上完课,桑培都爱到学生家里走走,去和学生家长聊聊天,希望家长重视孩子读书。就在桑培去世前四五天,桑培还对老支书次仁农布说起,这可能是他教的最后一批孩子了,一定要带好他们。由于桑培的工作做到每家每户,大家都信任他。这些年,格亚丁村没有一个孩子不读书。
桑培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非常优秀!”鲁追这样评价。桑培每年考核排名都在全乡和学区的前列,先后5次受到县的表彰,1次受到州的表彰。桑培读书时,就会照顾其他同学。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非常乐观。此里告诉记者,他和桑培同岁,但因为桑培特别懂事,还尊敬地称桑培为“阿哥”!
桑培工作后没几年,就调到叶里贡村小学教书。正是那时,他认识了妻子斯南卓玛,当了这家的上门女婿。从此,他也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当时家里有岳母、妻子、妻子的弟弟,还有自己的两个儿子,后来又有了儿媳和两个孙女。13年前,岳母双目失明躺在床上要人照料,妻子的类风湿严重到手脚都完全变形丧失劳动能力,儿媳摔伤后也无法再干重体力活。家里发生的这些事情,并没有压垮这位藏家汉子,也没有让他放弃教书育人的职责。
桑培一生钟爱弦子琴。有的时候,桑培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地跳弦子舞。在格亚丁教学点桑培的宿舍就挂着两把弦子琴,课余时间,他就带着孩子又弹又跳又唱,好不热闹,引得村里的人们前来观看。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学校出去的学生都很爱弦子舞,跳得也非常好。
在桑培的遗物里,记者意外发现了第二份申请退休的报告,落款时间是2009年6月18日。桑培用自己的生命,生动展现了一名乡村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境界。
桑培老师常帮新郎对歌
据桑培老师的老朋友格茸次里介绍,其实生活中的桑培老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一个典型的老顽童,拉得一手好的弦子,经常带着他的十来个学生在校园内又唱又跳。
桑培老师业余时间里也会到附近的村庄去串门,村里人宰杀猪羊也会请他到家里去吃饭。由于他天生幽默风趣善于调侃,村里人一旦遇迎娶嫁女的大红喜事,都要请他出面去接亲,帮村里人家去对山歌。如果他一旦出面对歌,新郎家里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娶到新娘。因为如果在迎娶新娘过程中对歌输了,那么这家人就会显得没有面子。由于桑培老师积累了金沙江峡谷丰富的民间歌谣,所以大家都愿意请他帮忙对歌。
村民们经常看到,每天,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回到学校的桑培老师都会拉一曲弦子,用琴声排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
桑培老师的二儿子取品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一个慈祥和蔼的父亲,就算小时候他们很淘气的时候,他也从不打骂孩子。只是他在家的时间实在太少了。今年寒假结束后,父亲又一次离开家回到学校。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然成为永诀。
为建校舍放弃去北京旅游
桑培老师1955年7月出生于德钦县羊拉乡茂顶村一个叫木达水的藏族村庄。从小就热爱学习的他,考上了丽江师范学校。1975年8月,刚满20 岁的桑培毕业了。作为当时拥有一份罕有的“高学历”的藏族人,他完全有能力留在州府或者县城工作,但他决定回到生养他的羊拉乡,他要用自己所学的学识报效自己的家乡。
云南省德钦县藏族老师桑培,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到条件极为艰苦的边远山区教学34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藏区教育事业。34年间,德钦县5个条件最艰苦的“一师一校”教学点都留下了桑培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