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行路在心,知行相随

2024-11-13 来源:知库网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行路在心,知行相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认为“知易行难”,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尚书》“知易行难”、孙中山“知难行易”、王阳明“知行合一”三种对“知”与“行”关系的不同论述,引出对“知行关系”的思考,并要求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阐述自身感悟。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知易行难”强调“行”的困难,知晓道理容易,付诸实践却很难。“知难行易”强调“知”的重要性,认为真正认识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才是难点,一旦明确方向,行动便水到渠成。“知行合一”强调“知”“行”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三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各有侧重,都揭示了“知”与“行”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三种观点,认识到“知”与“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知行合一”的路径,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行文思路上,文章开头以三种观点碰撞为切入点,引出“知行关系”话题,并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倾向。在论述过程中,作文可以采用辩证分析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阐述“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合理性,并结合勾践卧薪尝胆、毛泽东思想形成等历史事件佐证。点明“知行合一”的精髓在于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并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为例,突出“行”对“知”的检验和深化作用。还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新技能或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展现对“知行合一”的切身体悟。结尾部分展望未来,结合新时代青年责任,呼吁将“知行合一”融入个人成长,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实现自身价值。

立意:

1.知行互为基础,不可偏废。

2.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3.超越二元对立,探索知行融合新路径。

【佳作赏析】:行路在心,知行合一

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总是被“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这样的哲学命题所困扰。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明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刻感悟到,“知”与“行”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教室里,翻阅着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籍。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那个关于“知易行难”的故事。一位学者在研究了一段时间的哲学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他却始终无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知”与“行”之间的微妙关系。

然而,我并不认同“知易行难”的观点。在我看来,真正的“知”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更是内心的认同和情感的投入。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知难行易”。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某个道理,内心的认同感便会促使我们付诸行动。

在我心中,最深刻的感悟来自于一次社会实践。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我们去帮助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当我们走进那所破旧的教室,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内心充满了震撼。我们不仅为他们带去了书籍和学习用品,还教他们唱歌、跳舞。那一刻,我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谛。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理论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当我们真正投入到实践中,那些看似复杂的理论便会变得简单易懂。正如王阳明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行动中,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一方面,我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害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们在“知”与“行”之间徘徊不定。

在我看来,要克服这种困境,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当我们内心充满动力时,便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其次,我们要学会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与“行”之间找到平衡,实现“知行合一”。

回想起那次社会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力量。在帮助孩子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让他们收获了知识,也让我们自己得到了成长。那一刻,我明白了,真正的“知”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更是内心的认同和情感的投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们要牢记“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在行动中成长,在成长中前行,让“知”与“行”在心中绽放光芒。

【佳作赏析】:行路在心,知行相随

在古老的东方,智慧的先哲们对“知”与“行”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探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便是对“知”与“行”关系的朴素诠释。而《尚书》中“知易行难”,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更是对这一关系的哲学思考。

我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呢?或许,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寻找答案。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路旁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蜜蜂在花间穿梭,好不热闹。突然,一只蝴蝶翩翩飞过,那轻盈的舞姿让我陶醉其中。我不禁停下脚步,凝视着那只蝴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向往:我多想变成一只蝴蝶,在花间自由地飞舞,感受这美好的世界。

然而,当我试图模仿蝴蝶的舞姿时,却发现这并非易事。我的翅膀沉重,脚步蹒跚,终究无法像蝴蝶那样优雅地飞翔。这时,我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虽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要将这份向往转化为实际行动,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而忽视了“行”。有些人热衷于学习各种知识,却很少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他们如同井底之蛙,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知难行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付诸实践。只有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力量。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农民在田地里劳作,他发现一块金子。他欣喜若狂,但并未将金子据为己有,而是将它埋在了地里。几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挖出了那块金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让知识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王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认为“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他在《传习录》中所言:“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知”与“行”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将“知”与“行”相结合。在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我们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回想起那个午后,当我无法像蝴蝶那样飞翔时,我并没有放弃。我告诉自己:“行路在心,知行相随。”于是,我努力学习舞蹈,终于有一天,我成功地模仿出了蝴蝶的舞姿。那一刻,我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谛。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以“知”为舟,以“行”为桨,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彼岸。让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