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10-16 来源:字库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中国建筑的空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画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

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组织为一个闭合的庭院空间。它往往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以及其对面则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围墙或者廊庑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闭合空间。

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间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庭院空间,这个闭合的空间是由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组成,而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严格的轴线对称和条块分割,使整个空间的分割有着明晰的序列性。

(摘编自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欣赏中国建筑之美,需要欣赏单体建筑,也应欣赏建筑群整体,把握单体建筑与建筑群、其他单体建筑的关系。

B.与中国建筑不同,西方建筑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是极为少见的,欣赏西方建筑重在从外界面欣赏。

C.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

D.在中国,无论是一般的民宅还是城市大都很强调对称,庭院或城市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主体建筑便沿线布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材料二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封闭的。

B.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绘画作比,把群里的建筑比作“线”,把群体建筑比作“画”,形象地论述了中国建筑群的特点。

C.材料一中引用了与画有关的句子,指明了中国建筑的空间美存在于空间营造的意境中。

D.材料二对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庭院空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位。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灰空间”之美的一项是( )(3分)

A.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

B.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

D.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李商隐)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的关系,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描述自己对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的改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改造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美在关系”这一鲜明特点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它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我”作为一位旁观者,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情节在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小说两次提到雀子,第一次写雀子,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第二次写雀子,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

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三姑娘内外皆美的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少铺陈少夸饰,如“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恬静雅致的乡村画卷。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句子②中写三姑娘的衣着,这里赞颂的是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劳动者不尚虚华的健康美。

C.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8.小说《竹林的故事》,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请进行分析。(4分)

9.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承认曾经受到《竹林的故事》的影响。试从人物形象角度,谈谈三姑娘和翠翠有何相似与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上(周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加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中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忝。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材料三:

故方其(庄宗)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10.材料二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仁浦虽处A权要B而能谦谨C上性严急D近职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归己H以救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穷视其所不为”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穷”字含义相同。

B.刀笔吏,古代记事最早用刀刻,后来才有笔。所以刀笔并称,指用刀笔主办文案的官吏。

C.“时人不以为忝”中“忝”是“耻辱”的意思,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用法不相同。

D.“为天下笑”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李克对选任宰相人选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委婉建议从五个方面来对人才作长期而全面的考察,文侯对此不以为然,并让李克回家休息。

B.翟璜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不服气要一比高低,动作情态是变了脸色生气地询问,但最后是心悦诚服。

C.周世宗力排众议,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负所望,以其谦谨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时人的认同。

D.五代主要以科举取士,非进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轻视,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担任要职,遭到众臣的反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14.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李克、世宗、庄宗对人才选用标准分别是什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尾联用典贴切,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16.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五一假期登泰山,观赏了泰山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拍摄了照片,想发朋友圈,可选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泰山日出风景图片的文案。

(2)班级要出一期介绍战国著名将帅的黑板报,在介绍赵国将帅李牧时,可引用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体现李牧杰出的军事才华。

(3)乡村民宿“民乐居”修建时,有人建议运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的植树者要顺应树木天性的方法来栽种树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从《芣苢》与《插秧歌》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如《插秧歌》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农作场景。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 A ,齐心协力。

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 B ,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甲 )。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乙 ),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①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成为短板,通过调查,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②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18.在画横线处(AB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章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4分)

22.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也有人说,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1.C(3分)[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无中生有,材料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外部空间,但并没有说与内部空间相比,外部空间更重要。D项正确。“大都”修饰恰当,避免绝对化;“南北走向”删掉后,“有一条中轴线贯穿”表达更改为合理,适合民宅(大多南北走向)和城市(走向不定,但会有中轴线)建筑的表达。

2.A(3分)[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可知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C项,材料一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揭示“灰空间”内涵时,提到了画的意境,引用了“高日甫《论画歌》)”“(笪重光《画筌》)”关于于画有关的句子。

3.D(3分)[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灰空间”之美源于室外空间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关键词:渗透性空间。A项和B项描绘的是窗外之景进入室内,室外空间通过窗户向内空间渗透。C项说的是外面的草色映入帘中,室外空间通过帘子向内空间渗透。D项只是写院门深锁,院子中长满绿苔,游廊幽曲,小阁萦回,诗人独自寂寞地徘徊,描绘的对象始终在院内(室外),没有体现室外空间向其他内外空间的渗透。

4.(4分)①材料一强调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一体的,中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一幅“画”。②材料二强调建筑主体是外部空间的中心,中国建筑往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外部空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强调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一体的,中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一幅“画”。材料二,“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强调建筑主体是外部空间的中心,中国建筑往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外部空间。

5.(6分)①归有光在项脊轩前开窗并建起围墙,让日光通过墙壁反射进屋内,这一改造使得项脊轩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交融,获得建筑美感。②归有光在庭院中种植兰花、桂树和竹木使旧时的栏杆焕发光彩,这一改造使得自然景观和建筑空间这两个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获得建筑美感。③归有光建墙、种植之举,使项脊轩的系列景观呈现出线面结合的特点,获得建筑美感。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垣墙固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分析可知,归有光在项脊轩前开窗并建起围墙,让日光通过墙壁反射进屋内,这一改造使得项脊轩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交融,获得建筑美感。结合“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分析可知,归有光在庭院中种植兰花、桂树和竹木使旧时的栏杆焕发光彩,这一改造使得自然景观和建筑空间这两个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获得建筑美感。结合“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分析可知,归有光建墙、种植之举,使项脊轩的系列景观呈现出线面结合的特点,渲染出强烈氛围,获得建筑美感。

6.A(3分)[A项“冷静的笔调”错,全文笔调是怀旧、怅惘的]

7.C(3分)[7题解析]“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错误,应为“善良,内心的美好”。

8.(4分)(1)水清澈美好,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2)水的清澈美丽,正是三姑娘纯净心灵的写照,三姑娘的性格如“水”,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3)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4)“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小说语言素淡、柔美,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满分)

[8题解析]本文的主要背景是清幽的竹林,而老程在世的时候,不仅在竹林边种菜,而且在坝上打鱼,过得是一种闲适平静的生活,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竹林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在竹林中过着静寂的生活。而文章结尾写到,“我”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所以“水”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邻近各村的女人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但是看不到三姑娘以及三姑娘的母亲,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即使是三姑娘穿的竹布单衣,颜色也是淡的同月色一样。所以本文描写了三姑娘的纯净,她的性格和水一样清澈美丽,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本文的开篇写到三姑娘一家在坝脚下的竹林中生活,老程和三姑娘在水边打鱼,三姑娘八岁的时候,老程去世。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水边相依为命,在一次卖菜之后,“我”在坝上就再也没有见过三姑娘,今年清明“我”远道回家再次水边见到了三姑娘,所以,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本文的语言风格非常地素淡柔美,田园式的描写使得文章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所以,“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

9.相似之处

美丽外表:三姑娘和翠翠都拥有清新脱俗的美丽外貌,这使她们成为故事中的亮点.(1分)善良乖巧:两位女主人公都表现出了的善良和乖巧,这是她们共同的性格特点.(1分)家庭情感:三姑娘和翠翠都对家庭成员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长辈的敬爱和依赖.(1分)

不同之处

环境背景:三姑娘成长于自然丰富的竹林之中,而翠翠则是在湘西小镇的渡船上长大,两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1分)性格表现:三姑娘更加内敛、含蓄,她对爱情的态度是控制和压抑的;而翠翠则更为敢爱敢恨,她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和热烈,翠翠在面对爱情时显示出更多的勇气和决心。(2分)

10.CDF(3分)[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仁浦虽身处权力的中心位置却能够谦虚谨慎,世宗性格严厉而急躁,身边的官员有违背世宗旨意的,仁浦大都选择自己承担罪过来拯救他们。“上性严急”,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CD处断开;“仁浦”为后句的主语,前面F处断开。

11.D(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穷”,处境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与“通”或“达”相对。句意: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B.正确。C.正确。耻辱。/有愧于。句意:当时的人并不以之为耻。/愧在师门。D.错误。“为天下笑”表被动。/“见恕”为宾语前置,即“恕见”,原谅我。句意:被天下人耻笑。/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

12.A(3分)[解析]在对话中,李克提出了识人的五项原则,即“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五项原则足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而不需要直接询问或观察。文侯在听完李克的解释后,表示“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这表明文侯接受了李克的观点,并决定按照这五项原则来选择国相。因此,可以推断文侯同意并采纳了李克的识人五术。

13.(8分)(1)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谁任相呢?

(2)你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今者”,刚才、刚刚;“卜”,选择;“果”,究竟。(2)“岂”,难道:“比周”,勾结,结合,结党营私。

14.(5分)①李克特别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3分)②周世宗任人唯贤,任用德才兼备的人。(1分)③庄宗任人唯亲,宠用伶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可知,李克特别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结合“仁浦不由科第”“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可知,周世宗任人唯贤,任用德才兼备的人;结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可知,庄宗任人唯亲,宠用伶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讲过:‘家贫就想到良妻,国乱就想到良相。’目前要选人担任国相,看来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他们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应该去谋划尊贵者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应该去考虑亲近者的事,臣是一个在野的人,实在不敢应命。”文侯说:“先生面临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请不必谦让!”李克说:“君王只是没有详察罢了。在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有钱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举荐的人,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困时看他所不取用的是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观察就足以判断他们的优劣了,何必要我参与研究呢!”文侯道:“先生回家休息吧,我已定下国相的人选了。”

李克辞出,遇见翟璜。翟璜说:“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谁任相呢?”李克说:“魏成。”翟璜变了脸色生气地说:“防守西河的吴起,是臣推荐的。君王内心为邺县百姓忧虑,是臣推荐西门豹。君王准备攻打中山国,臣推荐乐羊。中山被占领后,未能选派出防守的人,臣推荐先生。君王的儿子没有老师训导,臣推荐屈侯鲋。凭着这些有眼可见有耳可听的事实,臣哪一点比魏成差!”李克说:“你当初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君王向我征询选谁为相的意见,我只作了请君王详察这样的回答。我之所以知道必定会任魏成为相,原因是魏成在自己薪俸的开支上,把十分之九用到了有关国家的事情上,只将十分之一用于他个人;因此从东方吸引来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等贤者。这三位,君王都把他们视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都只把他们用作臣子。你怎么能同魏成相比呢!”翟璜不安地后退了几步,向李克拜了两拜,说:“翟璜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讲话失礼,希望终生当你的弟子!”

材料二:

后周世宗想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参与商议的人认为魏仁浦不是从科举及第而为官的,不能作宰相。世宗说:“从古至今都是选拔有文才武略的人作辅佐之臣,哪里都是从科举及第的呢!”己丑(十五日),王溥加官门下侍郎,与范质都参与枢密院的事务。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的职务不变。魏仁浦虽身处权力的中心位置却能够谦虚谨慎,世宗性格严厉而急躁,身边的官员有违背世宗旨意的,仁浦大都选择自己承担罪过来拯救他们,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的十有七八。所以魏仁浦虽然出身于刀笔吏,而官至宰相,当时的人并不以之为耻。

材料三:

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是宠溺伶人的原因吗?

15.C项曲解诗意,理解错误。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百姓缺乏教化。

16.①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民生疾苦深切关心之情。③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大展宏图的期望之情。

17.(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8.(2分)A:各司其职B:披星戴月

19.(4分)(1)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问题(2)这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20.(4分)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看似平平无奇

21.(4分)示例1:贴切。①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②契合主旨,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

示例2:不贴切。喻体选择①过于生硬和冰冷,②忽略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22.(4分)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②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能够完整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据不够充分。

23.(60分)材料中的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统一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强调的是自主探索自我发展之路,而不是亦步亦趋,或者完全依赖他人。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并不意味着拒绝他人的引领。有人领路,并不意味着失去主见。所以,材料后半部分才引出了另一种观点,讲述了无人领路的危害。在当下社会,各种现象令人眼花缭乱,虚心接受他人的指导,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从更深层面上讲,青年要多响应社会呼吁、国家要求,这对自己的成长其实是大有裨益的。写作时,可强调其中一方面,也可两方面兼而论之。较为优秀的论点是自主与引导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此,首先可以说明两者各自存在的优点,如自主是内在的动力,让我们敢于梦想、勇于实践;引导则是外在的助力,让我们在探索中少走弯路、更加高效。对此,可以借助一些现实案例加以详细说明,或比喻论证等方法补充论证,如一艘帆船,既需要船员自主掌舵、奋力划桨,也需要风向标和罗盘的指引,才能安全抵达彼岸。最后,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予以总结说明,给出对待自主与引导的正确态度: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当学会在自主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勇于探索未知,又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的航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人生路上,稳健前行,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

立意:1.自主诚可贵,引领亦珍贵。2.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成长也需要领路人。

Top